找到相关内容394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达摩祖师禅法十种

    伐树者,去根而必死。若了心修道,则少力而易成;不了心而修,费功而无益。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。心外别求,终无是处。」   问曰:「云何观心称之为了?」   答曰:「菩萨摩诃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了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260082176.html
  • 佛教法事仪轨(二)

    明眼无过慧,黑暗不过痴 病不越怨家,大怖无过死 有生皆必死,造罪苦切身 当勤策三业,恒修於福智 眷属皆舍去,财货任他将 但持自善根,险道充粮食 譬如路傍树,暂息非久停 车马及妻儿,不久皆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6151582823.html
  • 早期佛教理性状态分析

    触(接触外界)、受(苦乐感受)、爱(****)、取(追求执取)、有(行为造作)、生(来世再生)、老死(有生必死)。十二环节互为条件,故称为“缘”,合称“十二因缘”。“十二因缘”包含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世...

    刘福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62484584.html
  • 生死“认命”与生死智慧

    (《我们怎样死──关于人生最后一章的思考》,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,第41页)由于现代人之死往往被视为非正常的“病”之现象,“认命”之难的问题就产生了。人们的思维逻辑是:虽然人人必死是人类之宿命...

    郑晓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72384687.html
  • 净宗法要--憨山大师著

    心念佛,又何患一生不了生死乎?惟此净土法门,世人以权目之,殊不知最是真实法门,但在人之念佛心切不切,志决不决耳。若为生死心,如救头燃,志要一生取办,譬若人患必死之症,有人觅还丹,喻参禅可救,一人授以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5352485014.html
  • 无我——解脱的关键

    rdquo;因为一切的本性都是空寂,是不增不减的。我们被意识所拟出的意义与价值驱动了一辈子,真的有得到什么意义与价值吗?譬如既然人都必死,那么人应该在这种结局中,无奈地活或积极奋发?为何要奋发?从慧浚法师...

    杨云唐

    修行|无我|解脱|我执|烦恼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7/08074986048.html
  • 解打鼓

    正念工夫不绝,而又非强致,时时有四面空洞身心消失之景象,此时能毫无恐怖,而一心励进,则一旦得力,忽觉豁然矣。”又钤木正三之《反故集》云,当强守生死,咬牙瞪眼,以必死之心,猛进一阵。又云:当存直向敌人枪头...

    铃木大拙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411886612.html
  • 心锽

    的,体用又不二的,就叫做明心见性。   性是无所说的、无可见的,只有靠心,心的一切动作,正是表性。以下所说的一切心理,正是性中锽然发出来的心声。听者不必强分为二,也不必死执为一。   心的变化起用...

    仁知居士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3473086996.html
  • 了“生”脱“死”的佛学智慧

    始终。”死亡并不意味着人生命彻底的终结,它是这一期生命的结束,又是下一期生命的开始。既然人人必死,而又有来生,死又有什么可怕的呢?焉知来生不会比今世更好?惶惶逃避又何益?莫若努力改变业力之方向,使自己...

    邓庆平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3491987039.html
  • 现代中国佛教慈善观念的“返本开新”

    ,饿殍遍野,而未死者正嗷嗷待毙,若不急切救济,虽不死于水,亦必死于饥,我等自应依大乘教义,发菩提之心,运无缘大慈,以与灾民之乐,起同体大悲,而拔灾民之苦,施财施物,发大悲心。他甚至说:“盖此事是我...

    佚名

    |佛教观点|佛教慈善|返本开新|现代中国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7455293214.html